武都的洋芋搅团

发布于 2018-11-15 编辑: 武都人大
内容

图片

  初来陇南武都的外地人,若想尝尝当地的“小吃”,第一推荐的定是洋芋搅团。

  洋芋搅团不知起于何时,从我记事起,就有这种吃法了。小时候,听老人们念叨:“要得吃好饭,洋芋砸搅团”,感觉就像是说顺口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包含了过去人们一种朴素的生活哲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年间生活条件差,平时没什么好吃的,加上要忙于劳作,也没功夫做可口的饭菜。少有的闲暇之余,利用洋芋这种简单的食材,变着花样做一顿洋芋搅团,慰劳一下自己和全家人,就算是最为惬意和幸福的事情了。

  武都洋芋搅团正宗传统的制作方法是把煮熟的洋芋在木臼或石臼里捣细捶打而成。如果吃的人多,还可以用专用的木槽来进行加工。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没有这几种工具,却又非常好这一口,于是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方法在民间应运而生。这就是把煮熟剥好的洋芋放在案板上,用一个较结实的瓶子不断碾压捶打,武都当地人叫“糍”,也能做出可口的洋芋搅团。

  做洋芋搅团,首先要选择适合做搅团的洋芋。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否则,洋芋没选好,粘度不够,柔韧不足,功夫花了,只能算作绵软细腻的洋芋泥。其次,将洋芋煮熟、剥皮,掰成小块,放成温凉,便可动手制作。其实,除了洗、煮洋芋、剥洋芋皮、凉洋芋的过程有点费时,洋芋搅团做起来并不难。只要稍加指点,大概人人都会做。但因洋芋品质的不同、制作精细程度以及调味品配制手法上的略微差异,要做得好吃,却也需下点功夫。洋芋搅团做好后,将它们铲在碗里,调上辣椒油、芝麻、蒜泥、醋、葱花、豆鼓、韭菜等调料和作料,就可以开吃了。如果想吃热的,只需将搅团放入酸菜浆水汤里,稍微烫涮一下,捞出来,滗去水,夹入碗,浇上调味品即可下箸。

  记得上学时,每当寒暑假回到老家,清晨年迈的祖母晃荡着木桶淘洗着洋芋,母亲将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煮熟的洋芋端上饭桌,父亲用木棒槌在石臼里砸搅团的情景,成了我儿时记忆里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随着“腾腾”的砸搅团声,洋芋由块状变成颗粒状、泥状、面团状,最后黏糊糊地紧贴在棒槌上。父亲用劲将棒槌一提,一股脑儿,搅团整个儿从石臼里被挑了起来。这时,用筷子将其从棒槌上剥离,放入白底上印着红字“老三篇”的洋瓷碗里。不一会儿功夫,一碗一碗的搅团便摆上了桌。而父亲的汗珠也一颗一颗从他的额头、脸颊、鼻翼上滚落下来。

  那时,祖母还健在。印象中,她高个子,白皮肤,穿一件蓝布大襟袄,头裹一块帕子,缠过的小脚走起路来颤巍巍的。我常常拽着她的衣襟,注视着她有点奇怪的小脚,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她的身后。但就是这样的小脚,干起活来,却很麻利。每次准备吃搅团时,她都会提前从家里窖藏的洋芋中挑选出做搅团的洋芋,到老家院墙外的菜园去割一把韭菜回来。而吃搅团的调料、醋汤等,也是由祖母一手配成的。

  多数武都人吃搅团的方法,用筷子夹一块搅团,蘸上佐料,放进嘴里,打个来回就直接咽下去,只觉喉头一股柔软细腻、滑滑爽爽的感觉。搅团入腹,顿感酸辣可口,唇齿留香,香味绵延,回味无穷。武都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这种吃法,往往自幼儿时就吃夹成小如“面鱼儿”般的搅团,只是成年后,一大块搅团,三五口就下肚了。正因如此,有人曾把搅团比作爱情,说它盛在碗里夹也夹不断,“剪不断,理还乱”,吃起来,只囫囵吞枣,不可细嚼慢咽。又好比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间既要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不可事事斤斤计较,啥事都讲个道理、求个明白。想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

  2013年,母亲因腿骨折在我家休养。一日,我忽然听到窗外有叫卖洋芋的声音。到院子里,发现一辆三轮车满载着洋芋,跟前围了一群人,正在谈论这洋芋“砸”搅团好。我心里一动。母亲最喜欢吃搅团了,何不买上点做搅团吃?买回一袋洋芋后,我照着母亲平常“糍”搅团的方法,将煮熟凉冷了的洋芋捣碎,用啤酒瓶子来回在案板上滚动碾压。不一会儿,它们就黏黏地粘在案板上了。碾过一遍后,再重复一次,更仔细地碾。这次,案板上的搅团细腻多了,几乎找不出米粒般大的洋芋颗粒了。我拿起一把木铲把洋芋搅团铲在碗里面,配上自己制作的调味品,恭恭敬敬地端到母亲手里。母亲吃着我做的搅团,连声称赞,夸我做得好。从做搅团中,我体会到了快乐。那是母亲的笑意和满足,是女儿眼中崇拜的目光。更有意思的是,我成了自家做洋芋搅团的传承人。

  当女儿向亲戚和她的同学津津乐道我做搅团的“本事”时,我深感欣慰。多年来,父亲用石臼为我们一家人“砸”搅团,母亲在案板上为我们一家人“糍”搅团,现在我也学会了“糍”搅团。做洋芋搅团,不只是武都饮食文化的缩影,更是武都人家庭成员间爱的传承!吃的是搅团,感受的是亲情!在我的家庭里,这种爱和亲情,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她的一篇作文中,她详细记述了我伺候病中母亲、给家人做“洋芋搅团”的事情,还写了她自己是如何协助我照料母亲,如帮助母亲刷牙洗脸、伺候母亲大小便等,那些文字现在读来仍然让人感动。

  随着陇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武都人走出大山,到城镇摆起洋芋搅团摊子。武都的小吃摊点,最吃苦的要数卖洋芋搅团的人了。这种生意往往是夫妻一起经营,妻子做稍微轻松点的活,而“砸”搅团这种费力气的活非丈夫不可。头天晚上,就开始泼辣椒油,准备蒜泥、韭菜、醋汤等调味品。第二天凌晨两三点,起床煮上一大锅洋芋,剥皮、凉冷之后,放进一个一米长的木槽里,抡起一把木锤反复锤砸,直到洋芋呈细腻嫩滑的面团状,再用铲子铲出盛在大盆里。然后,找个袋子装上剩余的洋芋,带到摊点上现场制作,边卖边砸。虽然苦一点、累一点,但卖洋芋搅团的人也因此改变了命运。有的卖搅团供孩子上学,有的在城里买起了商品住宅楼,有的赚钱后改行做起了其他生意。前年就有一个据说是卖搅团的人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大学,一时传为美谈。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二十余年前,洋芋搅团尚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顿便饭,而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它的地位日益上升,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点,到郊区的“农家乐”,乃至星级宾馆酒店,无处不见它的踪迹。兰渝铁路开通后,洋芋搅团作为陇南特色“小吃”的一道招牌,更是吸引着全国各地南来北往来陇南游览、投资、搞建设的人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武都洋芋搅团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老百姓的生活也会越过越红火。

作者:潘露亚  单位:陇南市人民检察院

栏目